易方达沪深300发起式ETF为指数型-股票基金,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,该基金资产配置:股票占净值比99.33%,无债券类资产,现金占净值比0.6%。基金十大重仓股如下:
淮海战役,极大程度上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,它使得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,再无军事本钱维持大陆统治。这场解放军以60万对80万的,以少胜多的战役,打得既辉煌又漂亮。此战是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为主,通力合作、齐头并进、协调作战的一次超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战役。
最难能可贵的是,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,我军取得歼灭战的效果,全歼国民党军56个师,55万余人,缴获不计其数的美式装备。在淮北濉溪县东南部,地处解河、浍河中游之间的双堆集,国民党军第12兵团,又称黄维兵团,在此地兵败时,高级将领丑态毕露。千古艰难惟一死,这话真是一点没错。
黄维兵团
兵临双堆集前,陈毅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:“黄百韬呢,是第一道菜。黄维是第二道菜,如今蒋介石又把杜聿明这第三道菜送来了。”这话赢得了刘伯承、邓小平的一致赞同。
评价黄维此人,好听点说“儒”,难听点叫“书呆子”。双堆集战役,充分表现出他的负面:“书呆子”。面对我军变化莫测的攻势,手握装备高新美械4个强军10余万人的黄维,有些不知措辞,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。
展开剩余90%黄维是国民党军内部,著名的土木系高层人物,是陈诚的亲信,为人多谋。多谋的人,一般都有一个缺点,那就是临机难断、过于优柔。
1948年11月,徐海蚌淮周围,多路解放军齐聚,黄百韬兵团东援海州失败,自己也陷入泥潭之中不得脱身,很快敌59军、77军各一部在台儿庄起义,曾经国民党大军云集的徐州,现已沦为一座被内外隔绝的孤岛。
为解徐州之围,蒋介石“果断下令”,调黄维兵团——即十二兵团,驰援徐州。蒋介石孤注一掷,将所有筹码都压了上去,不赢就大败。因蒋介石接二连三的“不得以任何借口迟延行动”的军令催促,十二兵团只草草准备了一番,就向徐州方向开进。
黄维没做太多调整,只要是累赘的东西和人,全部被送往武汉,兵团所需的粮食弹药也只补充了一部分。而且他没召开驰援徐州的军事会议,没跟兵团军长、师长通气,制定行军计划。
部队匆匆开动,有些军、师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更不知道行军去哪。兵贵神速没错,但12兵团本是刚组成的,上下级、同级之间没有什么交流机会,存在隔阂,再加上兵团各级干部家属大多居住在武汉(武汉是他们原来的作战区域),猝然离乡,情绪自然不安。
这些都不重要,最关键的是黄维根本没做动员工作,似乎是没想到这一茬,如此一来兵团士气自然低迷。赶鸭子上架,能打得好才奇怪。而且因为战前准备工作不足,导致兵团的武器、弹药、粮食无从补给,没打多久就出现了这方面的严重问题。
三军未动,粮草先行。这个道理黄维不会不懂吧?他难道想“因敌于粮,以战养战”?让人捉摸不透。
轻视战争的黄维
十二兵团连续渡河,在涡河附近发现大量传单标语,尽是些充满豪情壮语、鼓舞人心的文字。“这次是打垮国民党、解放全中国的决定性一战!号召全军指战员发挥革命精神!看你黄维哪里逃!活捉黄维!”等等,诸如此类。
黄维看过后,只是轻轻一笑,没说其他。黄维手下的18军军长杨伯涛,通过自己的观察,发现些不同以往的细节,并得出自己判断:一,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原本分处中原、华东两地,各自为战,如今两军紧靠一起,谋划肯定不小,胃口更大是自然,一场惊天大战迫在眉睫。
二,过去解放军一贯采取避实就虚的运动战方式,此次我军北进却遭到迎头堵击,如此做法前所未有,似有打硬仗的势头。
三,此次解放军的部队和群众动员,声势浩大,规模空前,非常狂热,分散在各地的地方武装也在往徐州、淮海地区集结。
杨伯涛据此,向黄维建议道:“应立即进行调整安排,以迎接未来之猛烈攻击。”杨伯涛的建议,得到兵团参谋长萧锐的肯定。经过一番考虑后,黄维接受了这项建议,不再命令部队向徐州方向,不管不顾地猛扎进去。黄维随即同兵团高层,敲定一个以蒙城为核心的作战计划。
提线傀儡
可惜,十二兵团只执行了几天不到的蒙城计划,就宣告了破产:北线的黄百韬兵团在徐州以东的碾庄,被解放军重重包围,覆灭只在“旦夕”之间,国防部和蒋介石急得不行,催促黄维立即向徐州打去,别管什么蒙城计划,不要暂缓北进了。
黄维就像个软骨头,接到这份严令后,不管十二兵团副兵团司令、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的后续梯队到没到,直接下令,全军北进压上,不顾一切向徐州行军!严阵以待到倾巢出动,这样的行军变动,黄维还是没跟下面的军长、师长开会商量,而是直接下令行动。
这样一来,十二兵团的全体官兵们,都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,只能是硬着头皮听命执行。
十二兵团到浍河,同解放军激战数番后,两军成对峙状态。十二兵团司令部进驻南平集,麾下各军以南平集为中心散在周围各处。兵团的先头部队十八军十一师,在渡过浍河后,准备继续向宿县方向,呈攻击前进。
但是部队还没动起来,侦察人员探明的周边情况,就让黄维和杨伯涛心里一寒。前方发现解放军大量鱼鳞式的大纵深阵地,兵力数量未知,但肯定相当庞大;后方,十二兵团刚离开的蒙城,被解放军迅速进占拿下,城内伤兵、病卒全被俘虏,幸得几个轻伤兵逃出报告,不然黄维等兵团高层根本不知道。
仗打到这一步,黄维反应再迟钝,也明白这是解放军有意放弃涡河、浍河,诱十二兵团深入,布下天罗地网想要一口吃下。黄维问计,杨伯涛再次献策:“趁我军还有一定的主动权,没陷入不得脱身的被围绝境,应灵活变通地想办法闯下去,不要再照上面的指挥行动了。”
无谋、无断、难断
杨伯涛不加掩饰地说国防部和刘峙是瞎指挥,他建议部队向固镇移动,一面可获得后方补给,一面又可跟李延年兵团合兵一起行动。吴绍周表示同意,黄维眉头紧锁、犹豫不决,直到深夜才决定部队向固镇转移。
黄维这人也是有意思,不唯实、只唯上。要是上面命令,他不管实际情况怎么样,立即指挥部队,按照上面指示行动起来;可是部下摆事实劝告,他却能磨蹭这么久才下决心。
但是,黄维之后进行的转移部署,却也相当离谱:此次转移的根本目的是迅速甩掉解放军,转移战场,使解放军原先修筑好的大量阵地变无用武之地。但他调十四军到浍河南岸,警戒解放军和掩护兵团主力转移;又调八十五军到南平集阵地警戒,掩护兵团主力转移。
本来就不需要这样掩护,黄维非要多此一举,结果作茧自缚,在这样的调动中,致使白白损失两个军。
可黄维的昏招,到这还没结束,转移部署做好,就等他这个最高长官下命令了,他偏偏因一个送命令的参谋和所乘的吉普车失踪,决心又被动摇,决定找到人再行动。本就是要快速转移,跳出解放军的包围圈,都下好违抗上令的转移决心了,如今却又因几个人的失踪导致整个兵团,原地待命,一动不动。
苦等11个小时,人还没找到,黄维还是下达转移的命令。
扎进双堆集
黄维兵团因为“找人、等人”,在双堆集及以北地区宿营待了一晚,结果就陷入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中,战场局势出现剧烈变化,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,兵团各部出现混乱情况:
十四军像纸糊的一样,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,兵败如山,兵力损失一大半;八十五军遭到猛烈攻势难以抵挡,建制乱了,战力顿失,只能退下来休整;一一四师伤亡惨重,师直属部队全部被俘,有个团只剩下几个人。
经过一天的严重混乱,十二兵团深陷双堆集周围,各部又纷纷往这个地方靠——不靠不行,自觉顶不住解放军的攻势,没有安全感。廖运周的一一零师先十二兵团主力到双堆集附近,当时杨伯涛率部途经一一零师附近,觉得该部气氛紧张、占据阵地,一副要打仗的样子,就打电话问是什么情况。
廖运周很健谈的样子,跟杨伯涛谈了很多东西,问兵团各部大致驻扎何处,接下来什么计划。杨伯涛不疑有他,一一作答。没想到次日,发生廖运周部一一零师起义的事情,很快黄子华部二十三师也在阵地上投降。这接连的起义和投降,让十二兵团军心、士气大受打击。
事已至此,只能固守待援,杨伯涛这次也无策可献。很快,碾庄战役黄百韬兵团被歼灭、黄百韬本人被打死在战场的消息,传遍十二兵团全军。兵团官兵兔死狐悲,意识到自己等人也免不了走黄百韬兵团的老路。“死守”也是“守死”,守到死。
内无粮草弹药、外无援兵支持、天寒缺衣、缺医少药,十二兵团内部和国民党军高层还有各种不可化解的矛盾。死到临头,困兽犹斗,面对不断逼近的包围圈,十二兵团只能组织一次又一次的反扑。明明是覆灭边缘的垂死挣扎,南京国防部却称此为其对我军的“蹂躏战术”,已造成毁灭性打击,大肆鼓吹起来。
蒋介石的营救
十二兵团被围困在双堆集后,蒋介石还是按照老办法,如坐针毡的他命令在襄樊地区的十四兵团宋希濂部,迅速北上支援,为黄维兵团解围。但十四兵团到底是归属华中“剿总”白崇禧指挥的,而蒋、白之间有多年矛盾,所以白崇禧禁止宋希濂部听命,不让十四兵团动一兵一卒。
白崇禧这样,一方面因为这是难得的“倒蒋”良机,另一方面是他认为这是添油战术白费功夫。宋希濂到底是蒋介石的嫡系心腹,所以违抗顶头上司白崇禧的命令,调动部队北上增援。十四兵团到汉口,都上轮船了,白崇禧的电话打来,不许船长开船。
蒋介石和白崇禧在电话里吵了起来,白崇禧说什么也不从命,他不想跟“不知兵”、赌徒心理作祟的蒋介石玩下去了。最后宋希濂只能带着十四兵团折返回宜沙。黄维兵团不救不行,于是蒋介石安排徐州“剿总”副司令杜聿明,率邱清泉、李弥、孙元良三个兵团,由徐州南下,试图侧击营救黄维兵团。
可是,没过多久,这个策略就成幻想破灭了。杜聿明率军至陈官庄,也陷入了解放军一层叠一层的包围圈中,迎来了与黄维兵团类似的命运。十二兵团因此,上下都处于阴森的气氛和绝望的情绪中无法自拔。蒋介石还没放弃,他还想救出黄维兵团,但其手上无兵可派了。
空降胡琏
无计可施下,蒋介石想起了胡琏。自己一手创建的部队,被蒋介石给夺去,赫赫战功却赋闲在家,胡琏心中的委屈冤枉可想而知。伤心的他不愿再掺和这事,但想到自己长期患难与共的将士们陷入绝境,又舍不得,所以在接到蒋介石的接见电令后,心急如焚地前往。
其实事到如今,不是胡琏一人能扭转乾坤。蒋介石满口答应将调援军接应,胡琏以“偏向虎山行”的精神,乘机飞入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双堆集。胡琏刚到的那几天,视察了一遍阵地,作了局部调整,并大量接见中高层军官,十二兵团像被注射了一剂强心剂,士气有所回升。
但随着战场局势没有好转,反倒越来越糟,各种物资愈发短缺,解放军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愈发猛烈,十二兵团的抵抗力量也日渐衰弱。这时,胡琏又飞南京,拜见蒋介石求救。但蒋介石还有什么办法?只能言语宽慰一二,画画大饼。
当时胡琏最好的选择是留在南京,远离岌岌可危的双堆集之地,这也是黄维等十二兵团高层所希望的——帮忙处理大家的后事。但胡琏放不下这支与自己血肉相连的部队,坚持要回双堆集——也有蒋介石想他回的因素在其中。
丑态毕露,不愿赴死
十二兵团被围十多天后,全体官兵极度疲惫之下,有飞机投下一袋文件和大量传单。文件是蒋介石给黄维和四个军长的亲笔打气信,传单是蒋介石对十二兵团全体官兵的嘉奖令。这些亲笔信和嘉奖令的效果,其实起到了负面效果。
对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,高级军官觉得不错,好歹是最高统帅的嘉奖慰问;中级军官觉得这是可有可无、无所谓的东西;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却是反应强烈,表现得十分反感,认为“统帅”既然知道官兵不容易,为什么不弄大家最需要的粮食、弹药、援军来呢?这种空头支票有何用?
双堆集阵地即将崩溃,黄维和胡琏下令,各残存部队分别突围。黄维、胡琏和其他军长、师长,临走前一起向医务人员索要了大量安眠药,准备突围不成就自杀、宁死不做俘虏。
结果,黄维运气不好,战车发生故障,跟着溃兵一起奔跑,最后被俘虏,没服安眠药;而胡琏的战车虽然也发生故障,但运气好,遇到游弋在周围的友军骑兵团,幸免遇难。
十二兵团的其他军长、师长,也大都没有服下安眠药“就义”。杨伯涛跳河自尽,因河水冰冷自己又爬回岸上活命,自称手枪和安眠药浸水无法再用,所以“不甘”被俘。十一师师长王元直是老实人,自觉逃出无望,在小河边服下十余片安眠药,但被解放军发现后成功救活。
十二兵团高层,绝大部分都“就义”,但也有“英勇赴死”的。十四军军长熊绶春,全军大溃败时,躲在阵地里大哭不止,后向外逃跑,被乱枪击中身死。蒋介石得知此事后,追授熊绶春陆军上将。
黄维兵团的败亡虽是注定迟早的,但十二兵团内部股票配资收费,对其怨言还是很大,认为此次大败跟他乱指挥有很大关系。战后同为俘虏的杨伯涛,见到黄维后怒目而视,厉声说道:“你是国民党的罪人,共产党的功臣!”黄维面露苦笑,没有反驳。
发布于:天津市